2021手机价格战-手机价格战从那年开始的

tamoadmin 智能家电 2024-09-07 0
  1. 携号转网哪家最实惠,最实用?
  2. 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3. 高分求中国手机的历史、普及年代?
  4. 如何理解“小米估值2000亿美元”这个“梗?
  5. 曾打造国内第一台智能手机,还被微软总部永久收藏,如今怎样了?

中国手机市场竞争空前激烈,广告战、公关战、价格战、新品战……各种新的竞争、促销战术层出不穷。随着市场竞争的升级,在换机需求与个性化需求主导市场发展的阶段,手机厂商之间的竞争由“产品竞争”上升为全方位的“品牌竞争”。在品牌竞争阶段,一个高度认知的品牌对于竞争非常重要。

此外,随着手机新技术的不断应用和用户需求日益个性化,传统的“产品导向”式品牌推广逐步向“用户导向”式品牌推广转变。这种新的品牌推广方式为手机的推广和企业品牌推广开启了新的途径。用户导向强调“消费者的常见需求与潜在需求”,关注用户“愿意支付的成本”、“购买的方便性”以及“沟通”。品牌推广必须注重用户潜在需求,从“用户请注意”向“请用户注意”转变。从用户的角度来看,选择的多样性,将使得用户需求的个性化更加张扬。

这种由“产品导向”式品牌推广向“用户导向”式的品牌推广要求手机企业更加重视品牌竞争力的提升,以强有力的品牌竞争力势能转化成品牌市场动能,引导和管理顾客需求。手机企业可以从四个方面着手提升品牌竞争力。

2021手机价格战-手机价格战从那年开始的
(图片来源网络,侵删)

一、发掘独特的品牌定位是手机企业迈向“蓝海”的切入点

严重的同质化竞争和“黑手机”的猖獗使得中国手机市场竞争已经进入惨烈的“红海”。在这片“红海”中,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等国外厂商主导着70%左右的市场份额,其他厂商只能在剩余的30%左右的市场中拼抢,竞争异常惨烈。怎样走出这种困境,是每一个手机厂商面临和深思的难题。

以恒基伟业、多普达、中兴等为代表的国产手机厂商,避开了常规竞争路线,深入发掘市场需求,独特的品牌定位使这些厂商避开“红海”,步入“蓝海”。恒基伟业已经成为“安全手机”的领导者;多普达成为高端“智能手机”的代名词;中兴通讯通过在全球范围内与运营商合作,创新商业模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这些手机企业的成功说明诺基亚、三星、摩托罗拉并非不可超越,在手机向消费电子产品全面转变的过程中,在即将到来的3G时代,每一个厂商都可以抓住机遇成为市场领导者。

二、严谨的品牌管理是手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随着手机企业产品线的丰富,如何通过严谨的品牌管理区隔不同定位的手机,尤其是在价格调整时,怎样做到有序地调整,不至于因价格变动而影响产品原有的定位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

摩托罗拉步入低谷,一是过分倚重于“明星产品”,沉迷于V3的成功而没有及时开发出新的“明星产品”;二是在价格调整的有序性方面,降价动作过于“猛烈”,原有的高端产品快速走向低端,使消费者难以识别品牌处于高端还是低端。

在品牌管理方面,诺基亚明显“技高一筹”。诺基亚与摩托罗拉同属于仅有的两家用一个品牌覆盖高中低端全系列产品的厂商,但诺基亚在合理安排高中低档产品线、不断推出新品和尽可能延长产品高价位时段等方面更为严谨有序。诺基亚旗下不同系列的手机分别有着不同的市场精细定位,高端产品线从未大幅降价。摩托罗拉近两年的所有手机,却几乎都是Razr系列的翻版,而忽略了持续的技术创新和细分市场营销。在中国市场,2006年初摩托罗拉每款手机的平均价格在1600元左右,到年底,其平均售价只有1000元左右;而诺基亚同时间段的每款手机平均售价仅下降了不到100元。

因此,设计科学的品牌管理体系,使各子品牌明确区隔,避免相互重叠,同时有序地调整价格,成为手机企业保持持续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品牌推广应增强与消费者深度沟通

中国手机市场已进入换机消费为主的新阶段,消费者理性消费程度提高,对品牌各方面的要求进一步提升;此外,手机功能升级加快、创新功能层出不穷以及手机时尚消费特性的加强,消费者对已有手机品牌的定位和形象逐步老化,对于知名度、满意度现状不同的厂商来讲,未来五年,制定相应的品牌策略尤其重要。

如知名度不高或新进入的厂商,在品牌策略上,厂商应重点从硬性宣传和广告的方式,转向以营销、公益营销等软性宣传为主的品牌推广策略,提高消费者认知,提高品牌知名度。对于有一定知名度,但满意度不高的品牌厂商来讲,如目前的主流国产厂商,应从挖掘品牌诉求点,转向以深化、提炼品牌内涵为主的品牌强化路线;从提升品牌知名度、渗透率的出发点,转向以提高品牌忠诚度和美誉度为主的核心目标。对知名度和满意度都较高的品牌,如目前主流的国外厂商,在保持和提升现有品牌满意度的基础上,要通过新产品向消费者传递品牌形象年轻化和时尚化的特点,使消费者对这些品牌仍保持较高的满意度。

四、创新是永葆手机品牌竞争力的法宝

在“用户发令”的手机市场,仅仅满足于满足用户的需求已经难以维持品牌竞争力,只有不断地进行创新,产品设计、品牌推广始终走在用户前面才能不断吸引用户的注意,提高用户的品牌忠诚度。苹果的iphone手机就是通过产品创新提升品牌竞争力的很好例证

携号转网哪家最实惠,最实用?

我是2010年夏天用的第一步塞班手机,nokia5250,那时候nokia n系列就是机皇,然后2011年刚开始我更换为三星5838,因为我用nokia的时候已经很多安卓了,当时安卓有下拉框,感觉比塞班牛逼我就换了,买了安卓的三星,当时智能机已经泛滥了,苹果4,紧接着4s那就是土豪的象征,并且大街上很多苹果,这时候提一下一个叫小米的手机进入到了大家的视野,1999的低价配置高端,那时候小米的配置至少是三星三千以上的价格,到了12年,我也换成了苹果4s,那时候还觉得大街上拿个苹果那就是牛逼哄哄,12年到了现在,不到一千都能买个不错的智能手机,苹果5,5s,5c,6,6plus,,接连上市,国产的小米,中兴,华为,魅族,oppo都不错,但是系统是开放的安卓,国产的厂商弄过来自己改改改样式,然后配点好的硬件就开始打价格战,这是我用的手机的心得,希望能给楼主一点帮助

智能手机的发展历程是什么?

携号转网,还是慎重,如果单纯是为了资费便宜,还是不要换了,三家其实都差不多,现在为了5G建设,已经不再打价格战,资费都拉到差不多地水平,优惠也不想原来那么多,自从携号转网开始,工信部也禁止三家打价格战。

真的想携号转网,必须自己先对比一下以下几点,然后再做考虑是否需要携号转网。

整体而言,移动地户外信号覆盖是最全的,也是相对来说较稳定的,但是城市里面,尤其是近年来,新建的楼宇,部分地方移动的室内信号相对较弱,联通或者电信的相对好些。考虑一下自己经常活动的区域,还有是否经常出差,坐高铁等因素,对比一下异网的信号,对比之后再看哪家信号好,首先得先看信号质量如何,信号质量不好,要么考虑增加一个异网的号码,要么就果断携号转网。

整体而言,电信的宽带覆盖范围广,资费高,联通的宽带覆盖范围少,资费介于电信和联通两者之间,移动的宽带,起步晚,资费低,但发展速度较快。具体选哪家的宽带,首先得看这个地方是否已经有宽带覆盖,再次看自己的需求,是在意价格,还是在意宽带的速度稳定性和速率。每个地方的价格都是随时变动的,在办理之前,拨打客服热线进行对比一下即可。相对而言,办理有宽带覆盖的运营商的卡,同时办理家庭套餐,全家的整体通信费用都会降低。

资费这个问题,整体来说移动最贵,联通最便宜,但是现在没有价格战之后,三家的资费都差不多,而且,三家对携号转网的用户也不提供任何的降价促销优惠活动。所以,如果时因为资费便宜,而更换运营商去携号转网的话,还是没必要。三家的资费,每个月都会有变化,最长也就3个月时间,所以,如果自己觉得资费贵了,可以直接拨打客服热线人工服务,要求对方帮您做个话费理财活动,推荐自己办理最合适的套餐即可。

服务这个事儿,整体而言时移动最好,其他的一般。现在服务地话,很少,大部分业务都能够自行解决,所以,客户服务热线的质量还是需要很高的才行,当客户拨打客服能够及时解决问题。

综上所述,携号转网,哪家最实惠,最实用,还得看自己所在的区域,做好对比之后,再来详询。

行业体验式回答问题。

在三大运营商中间找一个最实惠最实用的来选择携入还真不好定夺,根据中国移动2018年财报显示的数据来看,其4G基站数达到241万个,行政村网络覆盖率超过.8%,这个数字相比中国电信中国联通之前披露的数据,即截止到2018年12月31日4G基站保有量分别为138万个和99万个来说,中国移动比电信、联通总和还要多4万个,以此可称中国移动基站多、覆盖广、信号好,但中国移动虽然近两年加大有线宽带业务的发展,用户数量迅速超过联通、电信,成为第一大宽带业务最大运营商,但是其有线宽带有用户群中的口碑还有待提升,在融合业务方面电信和联通业务做得很好。处于互联网时代的用户,既需要个人移动业务,更需要有线宽带业务,因此,在选择运营商时,还是会根据自己的实际消费需要,在三大运营商中间进行比较选择。偏向个人移动业务消费的用户选择移动的比较多,偏重宽带业务消费的选择联通和电信的用户比较多。

工作中位置移动比较频繁的用户,选择网络覆盖广的运营商相对实惠和实用一些

任何选择都会有缺憾的,有得必有失嘛。携号转网给用户一个选择权,可以在不改变号码的情况 下,自由选择运营商。但是运营商本身各有差异,也各有长短,而具体到一个运营商在全国各地的情况不仅一致,所以也会造成用户选择困难。但对于一个话费多、经常出差的人来说,因为位置移动较频繁,大概率下,选择网络覆盖广、信号好、基站多的运营商情况会相对较好,而中国移动正好可以满足用户的这种需要。

对于拥有中国最多用户量的中国移动来说,用户体量本身也会形成一种市场影响,就是中国移动的用户群会对用户身边的消费带来很大影响,就像滚雪球一样,移动用户群体不断扩大,而用户群的不断扩大客观上会促进移动更加重视用户的诉求,如对于信号覆盖的客观需要而加强投入,从而形成良性发展态势。

从各国实施携号转网政策的实际来看,影响用户携出的主要原因为信号和资费,在三大运营商资费方面越来越接近的情况下,移动在信号方面的优势无疑会带动较大量用户携入,只要移动在服务方面不断改进,这种因为对信号的需求影响用户携入的情况 会持续存在的。

当然,电信和联通也在不断改进自己的网络。中国联通从年初开始投资41.6万个4G基站,继续加强4G网络建设,目前中国移动又开始退频给中国联通,这样在获得新的频谱的情况下,联通重新在全国信号覆盖弱的地方布局4G基站建设,特别是联通在广大边远农村信号覆盖不佳的地方,因为大力投资会得到很大的改变,这样在网络信号改善的情况下,相信用户也会被吸引过来一部分。

因为,三大运营商基站布局不尽一致,有时信号的覆盖情况不一样,在同一个城市里,A地区可能移动 会好一些,而B地区可能联通会好一些,有时一个楼体和另一个楼体的信号也会在不同运营商之间分出彼此,因此,对于位置移动比较频繁的用户来说,选择移动是一个很好的选择,而具体到某一个固定地区,这种大概率也可能会被具体的情况打破。

对于一位住地相对固定的用户来说,可能更重视有线宽带业务消费(解决wifi的需要),这样选择在这方面有特长的运营商可能更实惠实用一些。

互联网时代,用户上网时长不断增长,对于网络的依赖更多,在这种情况下,有线宽带和移动宽带就是必须的消费品,电信和联通在移动业务和宽带业务融合业务方面市场口碑较好,以前选择这两家的用户比较多,也是基于这样的消费模式比较优惠和实用。

“中国宽带发展联盟”组织的网速测试报告显示,2018年有线宽带速率第一为电信、移动宽带速率第一为联通,用户反映,联通和电信两家的宽带使用效果好于中国移动。

一般情况下,单独的宽带业务价格较高,而如果与移动业务捆绑也就是运营商所说的融合业务,总体价格与单个 业务相比较优惠,在这方面,电信和联通起步早,做得相对较好,用户群较大,尤其在现在用户越来越依赖互联网的时代,这种选择更多。

中国移动目前在加快有线宽带业务发展的同时,也在不断改进宽带业务质量,加速捆绑销售,改变以前单独发展个人移动业务的策略,而且为了快速发展捆绑业务,有相当一段时间通过赠送宽带业务模式来推动业务发展步伐,吸引了较多用户,相信也会在质量方面得到不断改进。

5G时代是一个全新时代,首先中国电信和中国联通共建共享5G网络,双方共享网络的同时,还共享频谱和网络维护工作,既节省了资金,又丰富了,加快的建设速度;而中国移动一开始就卯足了劲,加快加大5G建设,扩大创新应用投入,在新的时代继续想保持超前的步伐,三大运营商又在新的起跑线上摆开了竞争阵势,而受益者仍然是广大普通的用户。

携号转网是一种选择,双卡双待是另一种选择,还有更多的民营通信企业也可以选择,因地制宜的自由组合式选择可能最优惠实用

携号转网政策的全国实施打破了不变号不能在三大运营商之间自由选择的壁垒,但是在运营商资费越来越趋近的情况下,携号转网对信号和服务等项上的选择则显得更强烈了,而联通和电信共建共享5G网络以后,其实剩下的选择最强烈的信号选项,可能就只有移动和电信或联通了,这就也可以在手持机的双卡双待上来个优选,用户可以横跨两网的优势,通过持有双卡的策略来消弭运营商的短长,另外还有现在国家已对部分民营通信企业开放的移动业务进行优选,这都是不错的组合式选择。

总之,用户通过携号转网实现对运营商的选择,也是为了让用户获得最优惠最实用消费结果,用户完全可以根据自己是否频繁移动或长期驻留一地来把握选择。而选择时,用户可以选择组合消费的模式,在对具体的运营商因地制宜的了解清楚其信号 、资费、服务等情况后 ,结合自己从事的工作特点,进行优选两家,通过组合方式选择消费,这样也许更优惠实用

应邀回答本行业问题。

其实如果仅仅是因为资费问题的话,现在三大运营商也没有什么大的区别了,也就没有携号转网的必要了。

三大运营商的手机资费价格战,是从联通推出腾讯大王卡开始的。在这两年内,各种"不***套餐"纷纷登场,三大运营商的手机套餐价格战可以说是打的头破血流。

不过任何行业的价格战,都不可能无休止的进行下去,三大运营商现在都面临着一个非常严峻的问题,那就是接下来的5G如何建设。5G这个移动通信网络需要巨额的资金,但是以现在三大运营商的利润来说,本身筹集出来这笔费用都是很难的。可能中国移动还能好一些,虽然中国联通和中国电信已经开始携手共建共享5G无线接入网了,不过就是共建,他们也会非常的吃力。

在这个背景下,三大运营商还迎来了携号转网这个试点了9年的业务,但是已经没有能力再进行价格战了。

停止了价格战的三大运营商,现在基本上在各种档次的套餐的价格趋于一致,基本上办理的套餐,如果流量一样的话,价格也差不多。

以现在的三大运营商的携号转网用户的数量来看,占全部用户的数量并不是很多。

绝大部分地区,用户的携号转网还是用户自己的选择,而没有什么运营商的营销成分在里边。

其实携号转网这个业务,对于运营商来说,携号转网的用户主要还是属于一些低净值用户,对运营商来说,转入和转出其实都很难有什么大的影响,也很难改变运营商的格局。

中国的三大运营商的信号分布还是有所不同的,虽然整体上来看中国移动的信号覆盖会更强一些,但是具体到某个特定的区域,也有的地方中国移动有信号,有的地方中国联通有信号,有的地方中国电信有信号,尤其是在一些室内区域,这种情况可能会更明显一些。

为了不漏接电话,也为了不发生在某些地方由于信号问题导致不能使用手机支付,其实办理两个运营商的手机卡,这样更适合一些,这也是现在更多用户的选择。如果双卡都是一家运营商的话,到了某些这家运营商信号不好的区域,那双卡也都无法使用了。

总而言之,现在三大运营商的资费也基本趋于一致了,现在的情况其实还是选择两家运营商的手机卡双卡双待更适合一些,携号转网的效果其实也没有那么好。

三家已经串通好了,价格差不多,电信好多便宜的套餐都没有了。最后的赢家还是移动。

自从工信部确定携号转网的准确时间以后,三大运营商的一些套餐出现了惊人的一致,比如说辽宁移动的新4G飞享套餐(2019升级版)和辽宁电信的18元月租2G流量100分钟通话完全一致,联通公司如果也有这种一样的套餐,这就可能是三大手机运营商“联通”一致了吧?[疑问]

用套餐一致无差异的手段,来消极应对当前的携号转网工作的实行。这就是三大运营商抗拒携号转网的第一步。

携号转网我敢肯定地说所有想转网和期待转网的人有百分之九十加的人是奔着好奇和赶热闹去的,热乎劲在三个月到半年左右就会进入冷静期,一年后就进入后悔期。最后就在三家公司里转来转去不停地折腾,正所谓生命不停折腾不止吧……走着瞧!

携号转网就是扯淡,中国移动卡设置重重障碍让你无法转网,你说转网他就问你要转到哪家运营商,说你有什么合约没有到期,号码转网要付违约金,

携号转网真是一把辛酸泪 路程艰难 昨天跑了两次移动才可以转出 去联通居然说我的是靓号 其实就是尾号有两个0 算哪门子靓号 转进来可以 最低消费100 我算看明白了 三家应该是协商一致了 你转呗反正去哪家都提高门槛 你爱去哪里去哪里

三家资费未来会统一的,不会存在那一家特别便宜,目前来说,建设5g基站需要大量的投入,如果资费降低会影响建设速度,对比一下韩国,韩国5g资费基本在300元人民币左右,中国还是比较划算的,不过5g资费就像4g刚出一样特别贵但是价格会下调的

看您的选择,每家都有他自己的优点和缺点,移动覆盖广,套餐收费比较贵。联通电信套餐都比较实惠,但是信号覆盖没有移动广。

高分求中国手机的历史、普及年代?

发展历程:

一、智能手机发展早期:苹果风靡全球,中华酷联格局初定

1、在智能手机的发展初期,苹果凭借着单一的iPhone手机引爆了整个全球的智能手机发展。尤其是到苹果第四代手机iPhone4和iPhone 4S的时候,iPhone手机更是风靡全球,不少用户甚至不惜卖肾只为买一个iPhone手机。而在苹果智能手机的推动下,全球各地的智能手机厂商也都开始纷纷效仿之。

2、于是,三星奋起追赶,成为了在高端市场唯一能够与苹果匹敌的智能手机。在国内市场,国产手机们也开始纷纷崛起,并形成了苹果、三星之外的四强格局:中兴、华为、酷派、联想,史称“中华酷联”。

二、智能手机发展中期:小米模式崛起,国产手机进入低价时代

1、在国内的智能手机市场,以小米为代表的低价手机迅速崛起,小米凭借着低价和饥饿营销方式成功地获得了大量用户的支持。随着小米手机销量不断攀升甚至一度排到了国内智能手机市场销量排行版的冠军位置。

2、在受到小米手机的冲击,越来越多的智能手机都开始推出低价手机,并与小米开始了价格战,同时在这期间也涌现出了大量的互联网品牌低价手机,诸如锤子、一加、荣耀等等。

三、智能手机发展后期:小米逐渐没落,OPPO、vivo、乐视生态手机崛起

1、在国内市场,小米手机开始走下坡路,以乐视为代表的生态手机开始崛起。而在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苹果、三星也正在开始受到来自华为、vivo、oppo等智能手机的冲击。

2、根据IDC国际数据公司发布的手机季度跟踪报告称,2016年Q2国内智能手机市场份额华为排名第一,与此同时OPPO、vivo两大智能手机的市场份额也大幅攀升,而小米的市场占有率从2015年第二季度的17.1%下降至9.5%,是市场占有率排名前五的厂商中降幅最大的。OPPO、vivo在中高端智能手机市场迅速崛起,而小米则受到了来自荣耀、乐视生态手机的强烈冲击。

如何理解“小米估值2000亿美元”这个“梗?

中国的模拟手机时代,大概可以从1987年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开始运营900MHz模拟移动电话业务算起,到2001年6月30日,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完全停止模拟移动电话网客户的国际、国内漫游业务截止。模拟移动电话系统主要用模拟和频分多址(FDMA)技术,属于第一代移动通信技术。凡号码以“9”字开头的手机都属模拟网。模拟蜂窝移动电话通过电波所传输的信号模拟人讲话声音的高低起伏,因此这种通信方式被称为“模拟方式”。模拟移动电话系统的质量完全可以与固定电话媲美,使通话双方能够清晰地听出对方的声音。但模拟移动通信与数字移动通信相比保密性较差,极易被并机盗打;只能实现话音业务,无法提供丰富多彩的增值业务;网络覆盖范围小且漫游功能差;模拟手机体积大、重量沉、样式陈旧,加之手机供应商早已停止生产模拟手机,使模拟手机的维修与更新受到严重制约。中国移动通信集团公司将于2001年12月31日后关闭模拟移动电话网,停止经营模拟移动电话业务。20世纪80年代,全球移动电话业务发展非常迅猛。80年代后期,全球使用无线电话终端的用户数年增长率为40%,远远超过同期有线电话用户的年增长率。在90年代前几年中,无线寻呼用户的年增长率达30%-40%,无绳电话用户的年增长率为30%左右,而移动电话用户的年增长率则高达40%-50%。移动电话已由模拟转向数字发展,GSMCDMA制式的数字移动电话正在世界范围内高速发展。

摩托罗拉是最早进入中国手机市场的,它曾经以绝对的优势垄断了中国的手机市场。处于模拟手机时代的手机大部分都是摩托罗拉公司的产品。记得看当年的港台**,上面有不少大老板,身边都有一个人拿着移动电话,在必要的场合甚至可以作为武器。旁边的这款摩托罗拉3200大概就是属于此种。看着它硕大的机身,巨长的天线,简直觉得这哪里是电话嘛,简直就是一凶器。

第一款揭盖式手机:摩托罗拉8900

摩托罗拉8900俗称“大砖头”,80年代末移动通讯开始进入中国市场的第一代手机新贵,在中国人称“大哥大”,亦可作防身之用,最高售价曾达到3-4万元。虽然其貌不扬,但千万别小瞧它哦,它可是第一款揭盖式手机呀。由于带翻盖,放在口袋里不会因为不小心碰了某个键而开机发出信号,保险!稍后,摩托罗拉公司又于90年代初推出了8900的后继产品9900,因其体积小、轻便耐用,曾是白领女性的专宠。但它与8900型一样,用镍铬电池,电量太小。在1995年之前,一直引领手机时尚,最高售价曾达2万元左右。

模拟移动电话时代手机的功能往往仅仅只是局限于通话功能,而且受到技术、材料各方面的限制,款式上相当单一,缺乏变化,大可称为手机的史前时代。中国的GSM数字网大概可以从1994年在中国建成第一个GSM通讯网络开始,2001年的模拟网转网,GSM数字网全面替代以往的模拟和GSM两网并存的格局,发展至今。现在在我国广泛使用的GSM技术用窄带的TDMA,允许在一个射频(即“蜂窝”)同时进行8组通话。GSM数字网也具有较强的保密性和抗干扰性,音质清晰,通话稳定,并具备容量大、频率利用率高、接口开放、功能强大等优点。在模拟手机时代,没人能和摩托罗拉抗衡,8900、9900手机被称为“大哥大”一度成为中国手机的代名词。到了GSM时代后,各大手机厂家看好这一新的机会,争相拓展在这一市场上的份额,摩托罗拉不肯舍弃已有的地盘抱死了模拟网络,以至没能及时调整市场战略,其霸主地位迅速下滑。与此同时,诺基亚、爱立信等厂商后来居上,并称三大霸主。

第一款进入中国大陆的GSM手机:爱立信GH337

在模拟网的时代,GH337可谓是第一款登陆中国大陆的GSM手机,当时广东省的GSM网络刚刚开通,GH337作为一款数字手机,其性能各方面都较模拟手机好得多,惹得大家竞相购买。GH337重达220克,三围为130×49×24毫米,适用于900MHz的GSM网络,与同时代的模拟手机相比较有抢线快、接收信号比较灵敏的特点。

第一款可编***的手机:爱立信GH398

不知为什么这款纯黑色手机总令我联想到熊猫518,方方正正的体形实在不逗人爱。爱立信于1995年推出的GH398净重170克,三围为130×49×23毫米,配备有650毫安的镍氢电池。介绍它不是因为它英俊潇洒,而是因为它是第一款可以自编***的手机,但那时候GSM手机还是属于高级消费品,很多手机用户都使用音乐***,避免让人误会是玩具手机。但正因为爱立信的牵头,才会有99年的手机***大放异彩。

第一款无天线手机:汉诺佳CH71

这款由汉诺佳推出的用了机械控制和符合人体工学S型设计的CH71,虽然冷冷的线条让人觉得缺乏亲和力,但它是第一款使用了内置天线的手机,CH71重达168克,有灰、黑、红三种颜色可选。虽然,这款手机在中国市场的反响不大,但内置天线设计却为诺基亚和西门子等公司用,在手机市场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第一款内置游戏的手机:诺基亚变色龙6110

一直主攻年轻人市场的诺基亚是手机游戏的首创者,后来一直被其它品牌的手机模仿,游戏类型也越出越多。但诺基亚推出的第一款内置游戏的手机当属6110,内置有贪食蛇、记忆力、逻辑猜图三款游戏,其中“贪食蛇”一直流传至今,成为诺基亚手机的传统项目。6110重达142克,三围为129×47×28毫米,有蓝、灰、紫三种颜色可选。

第一款折叠式手机:摩托罗拉掌中宝328C

摩托罗拉掌中宝328C在以前大可算作是经典中的经典,摩托罗拉的这一发明使折叠式手机从此发扬光大。328C重仅95克,在当年可以称得上轻巧了。特别是翻盖式的设计,让当时爱立信的拥蹩们大跌眼镜。

第一款双显示屏的手机:三星SGH-A288

折叠手机固然惹人喜爱,但每次要看是谁的来电或时钟都要打开手机,实在是太不方便了,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许多厂商陆陆续续推出了自己的双显示屏折叠手机。走在最前面的当属三星SGH-A288。SGH-A288沿袭了折叠式手机超小、超轻型设计,体积只有79X38X23毫米,重量也仅有77克,至于颜色则有香槟金、珍珠白、银灰色三种可选

第一款双频手机:诺基亚6150

双频系统实际上是GSM技术在不同频带(两个频带900Hz与1800MHz)上的应用,即在原来的GSM900MHz系统上迭加制式标准完全一样的GSM1800(亦称DCS1800)系统形成双频系统,理论上可以增加一倍的用户。在外观上,6150跟6110差不多,但其双频的特性在当时却是其仅有的。6150重达142克,三围为129×47×28毫米,适用于GSM900MHz/DCS1800MHz网络,有蓝、红两种颜色可选。

第一款三频手机:摩托罗拉L2000

摩托罗拉L2000除了支持GSM900/1800MHz之余还支持北美PCS1800MHz的工作频率,令用户可以真正享受到GSM的全球漫游服务。但真正能够享受到三频服务的消费者寥寥可数,三频的作用只可以说是“未雨绸缪”罢了。但无可否认的是三频功能的确可以方便那些经常到美国公干的商务人士。L2000重达108克,三围为130×46×24.5毫米,适用于GSM900MHz/DCS1800MHz/PCS1900MHz网络,有雅典黑、灰、深海蓝三种颜色可选。另外L2000还内置Modem,当使用外接数据线与电脑连接时可进行数据传输、发送传真、电子邮件及上网浏览。

第一款全中文手机:摩托罗拉CD928+

如果讲外形,我只会想到香皂,如果你不是在路上使用CD928+,而是在浴室里,你肯定会把它当成一块力士香皂。CD928+是一款真正意义上的全中文手机!不光编辑短信可以中文输入;甚至连电话簿也可以输入中文名字。在手机中文化的过程当中,CD928+是当之无愧的“功臣”。CD928+重达210克,三围为122×54×22毫米,颜色有香槟色、灰、雅典黑三种可选,而且是一款GSM900MHz/DCS1800MHz双频手机。

第一款整合MP3音乐功能/带有移动存储器的手机:西门子6688

从体积很小的MP3便携机到MP3手表,现在又有了MP3手机。虽然将MP3功能融合手机之中,西门子并不是第一个,爱立信有MP3Handsfree、三星亦有部SGH-M100。不过有MMC插卡式设计的MP3手机,6688却是全球第一部,使6688除了带有MP3功能外,更具备移动存储器的特性。6688强大的多媒体功能已经是人所共知:带有可更换的32MBMMC卡配合与电脑相连接的机座可以传输及存储MP3歌曲以及其它资料;支持MP3歌曲的播放,6688录音功能亦非常强劲。用一张32MBMMC最长可以连续录制5小时语音备忘录,还有声控拨号和声控指令,声控功能可以说是手机中最全的。这款6688用了流行的银色,整个机器显得高档又活泼,三围为105×42×17毫米,重量仅有88克。

第一款内置内置蓝牙功能的手机:爱立信T39mc

蓝牙是由移动通信公司与移动计算公司联合起来开发的传输范围约为10米左右的短距离无线通信标准,用来设计在便携式计算机、移动电话以及其它移动设备之间建立起一种小型、经济、短距离的无线链路。为了开发蓝牙技术,由爱立信发起,包括诺基亚、爱立信、IBM、Inlel和东芝等公司在内组成了一个蓝牙联盟。蓝牙技术运行在统一频段,使用这种技术可使无线数据传输速率达到720bPs到1Mbps。蓝牙技术包含一套完整的加密和认证机制,因此具有

很强的安全性。蓝牙的传输距离决定了它可以作为一种小型局域网的终端设备来与其它室内或身上的无线设备交换数据。一直以来,蓝牙一直只是作为爱立信手机的一种可选配件存在,不过2001年8月爱立信终于发布了全球第一部内建蓝牙芯片的手机T39mc,这部手机也是爱立信第一部支持GSM三频及GPRS高速上网的手机,并且还有先进的个人信息管理应用程序(PIM),功能相当强大。T39mc重约86克,外型上与T29相似,颜色有玫瑰白、经典蓝、熏衣草紫三种。

第一款三防手机:爱立信R250PRO

第一款WAP手机:诺基亚7110

同学们还记得我们初三学习过的生产力的知识吗?它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向前发展,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其实手机的发展也是由于生产力的发展而不断进步。手机从模拟时代走进GSM时代时,各大品牌的手机就迅速发展起来,造成竞争激烈,使手机的发展越来越快。2.5G时代和3G时代也相继出现,现在也逐渐跳进了CDMA时代,这种制式是我们中国发明的,这代表着我国的科学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切都印证所说的: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进步是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生产力是人类活动的最终决定力量。现在我国的手机品牌虽然还没有完全得到人们的认同,但我们有信心在未来的时间里,经过大家的努力一定能够树立世界性的品牌。

事实上,手机发展的历史不光代表着科技的进步,同时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见证,从模拟到GSM、从GSM到GPRS、从单频到双频、从英文菜单到中文输入、从语音到短信……手机发展的速度与日剧增。上面所介绍的几款手机,在手机历史上,特别是中国的手机史上起着分界点的作用,每一项新技术的用,都对手机的发展起着莫大的推动力,让我们永远记住它们的名字

曾打造国内第一台智能手机,还被微软总部永久收藏,如今怎样了?

题图:多面性,马克笔作品,由画家徐徐授权尹生价值观独家使用。

摘要:对手机屏幕的“掌控”所带来的确定性要远比纯粹的内容和服务品牌来得低,因此通常纯运营性的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水平要比基于生命周期较短的软件(比如游戏)或硬件品牌的公司高得多。这是未来的小米投资者必须清醒认识到的。

经历了2015~2016年从巅峰到谷底的过山车后,小米在2017年出现了比较强的反弹,如果雷军的话可信,那么小米全年应该终于完成了本该在2015年完成的收入目标――1000亿元。只不过这个小米已经与巅峰时期的小米不同――之前那个小米的时代已经告一段落(参见我在文章后半部分附上的2016年5月的文章《小米的时代结束了》):

巅峰时期的小米几乎完全领导了属于自己的时代――借助互联网崛起的中国智能手机王者――而过去一年尽管小米手机市场份额提高较大,并且重新跻身全球出货量的前五(排名第五,中国公司中排在华为和OPPO之后),但在大本营的中国市场,它也仅排名第五,因此还很难说迎来了曾经的时代。

抓住了快速成长的印度市场,是小米手机反弹的其中一个最重要原因――从中你似乎能看到曾经让它在中国风靡一时的因素,比如高成长市场,高性价比的产品,以及用户对其线上销售模式的热情。但现在还很难判断这是否意味着印度用户已经认可了小米品牌,即便如此,也不知道他们在换机时是否仍然选择小米――谁能想到曾经对小米那么疯狂的中国用户很快就转向了其他品牌?

同时,从用户运营的角度看,分散的海外用户可能不如中国用户那么有价值――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用户浓度可能会限制商业变现,这也是中国化的微博市值远超全球化的Twitter、主要局限在中国市场的阿里和腾讯的市值却接近甚至一度超过全球化的亚马逊和Facebook的重要原因――而来自用户运营的收入贡献了重要的动力,也是小米模式中最有想象力的部分。

小米自身在产品多元化和外部生态链上的广泛布局也贡献了重要的动力。就像尹生在2014年左右的一篇关于小米的文章中提到的,小米的一个重要机会,就在于围绕一个强有力的品牌的产品多元化(就像三星所做的那样),而这些丰富的周边产品,既能增加用户和品牌变现,也可以丰满小米品牌外延和用户体验,强化用户关系。

由于中国在电子和家用电器领域拥有高效的制造能力,这让小米这样的中国公司有机会通过高性价比的产品成为全球市场的有力竞争者,特别是更在乎价格的新兴市场,更重要的是,中国本身就拥有全球最大的、价格敏感性的市场,这个市场已经诞生了美的、格力这样市值接近或超过500亿美元的家用电器巨头。

但小米要想在手机和广泛的消费电子领域取得像美的和格力在家电领域取得的地位,还必须在产业链上谋求更强有力的位置――没有在零部件领域的统治地位和相应的交叉补贴与战略价值,三星的很多产品都将无法继续竞争下去,这也是为什么即便三星在中国市场遭遇滑铁卢后(这也让包括小米在内的中国公司从中受益),仍然在全球市场守住第一的位置。

同样也是因为这个原因,在手机、电视、电脑这样的行业持续赚钱或值钱的公司并不多,因为这些行业的关键零部件价值占比很大,而且大多没有掌握在中国公司手中,而格力和美的之所以赚钱和值钱,也是因为它们的主要产品领域的零部件价值可能不像前面几个行业高,或者已经国产化了。

这也让我相对更看好小米在手机周边和智能家居领域的前景,虽然它在智能家居市场可能面临美的和格力、以及雄心勃勃的华为的竞争,而手机周边的前景又与手机的前景息息相关。

相比而言,华为在手机行业可能更被看好,因为它在产业链布局方面已经取得不错进展――尽管这也可能让它在进军海外特别是发达国家市场时,会遭受到更多的敌意,就像这几天在进军美国市场时遇到的,AT&T迫于压力临时放弃了和华为已经谈好的合作――这也折射出中国公司在实施产业链扩张时的难度。

与华为比起来,小米的优势可能就在于互联网基因更强,更善于运营用户关系。可以说用户关系是整个小米系统赖以持续的根本,包括用户对小米价值的认知与认同,以及稳定用户入口的形成――这既可能体现于手机这样的硬件入口,也可能是内容或服务的强入口,这些层次通常会相互强化。

目前小米在每一个层级都没有建立绝对领导地位:手机既是获得持久收入、用户关系和硬件层次的入口的关键,也是其价值认知和认同的核心,但正如前面已经提到的,它在这个领域离建立主导地位还有很远的路要走;而在内容和服务方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大而不强,目前它在用户运营方面的成绩本质上仍然直接或间接依赖于对手机屏幕的“掌控”。

何况,对手机屏幕的“掌控”所带来的确定性要远比纯粹的内容和服务品牌来得低,这也是为什么按照收入或盈利指标,通常纯运营性的互联网公司的估值水平要比基于生命周期较短的软件(比如游戏)或硬件品牌的公司高得多――纯运营性互联网公司建立了一种持续运营的基础,这样的基础只要足够强劲,就可以超越单个产品或用户生命周期的波动。

而短周期软件和硬件公司则没有那么,每一次产品生命周期的结束,都意味着用户关系的考验,同时,这些公司还面临着更高的销售成本,因此通常毛利率都不如运营性公司高,后者的毛利率水平通常都在50%以上。就连在硬件领域公认的全球最优秀者,也或多或少面临这些问题,这也是为什么苹果的市销率只有不到4倍,市盈率长期低于20倍。

同样,通过硬件建立起的用户关系入口也通常并不想象那样具有可控性,就像尹生在2015年的文章《手机是最唾手可得、也最廉价的资本故事2015》中分析的:

长期以来,中国互联网公司形成了一种关于在这个行业成功的基本认识:无论通过何种方式,你必须牢牢控制用户和他们的行为。当操作系统和应用层面的成功模式缺席或前途渺渺时,通过手机屏幕来获得和控制用户,就成为最为流行、也最唾手可得的故事。

只不过这种逻辑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选择用哪种手机,是用户的权利,而一旦他/她决定用一种新的手机去替代原有的手机,他/她背后的那家手机公司将再也无法对其施加影响,即便苹果也不例外;同样,你也无法真正要求用户安装或不安装某个应用。

因此,如果小米不能在手机领域建立起绝对领导型地位(在这方面除了前面提到的不确定性,还有一些可能性机会,比如如果苹果在中国市场的处境步三星后尘,或者三星在全球继续下滑,就可能给中国公司让出更多机会),或者在内容和服务领域建立起足以独立于小米手机的入口地位,那么它的未来行业地位确定性就始终会受到压制,而未来行业地位确定性是决定一家公司特别是类互联网公司估值水平的最关键指标。

就目前的确定性水平,和收入水平,如果在上市时能估值接近千亿美元,甚至只要能超过500亿美元(要知道目前全球纯运营性的互联网公司市值超过500亿美元的都屈指可数),就已经是相当大的成功――要知道2014年进入的投资者拿到的估值是400多亿美元,而那之后随着进入谷底,据说这个估值水平遭遇了不小的压力,而即便按照市值千亿美元折合的年复合收益率可能才接近20%,这个回报水平并不算太出彩。

至于市场传言的2000亿美元估值,我宁愿相信只是一种估值议价和传播策略,小米历史上就一直非常善于打这样的组合拳,就像我在2016年旧文《小米的时代结束了》中写道的:

小米公司的估值从2010年开始到2014年,每年都成倍上涨――2010年为2.5亿美元,2011年10亿美元,2012年40亿美元,2013年100亿美元,2014年450亿美元。不管真实的估值是多少,每年蹿升的估值,以及高速增长的出货量,不停为生态中的所有成员(供应商、开发者、用户、资本、员工、、媒体等)注入,这些又反过来推高其估值、销量和生态影响力。

注:本文主体摘自《尹生年度互联网观察:社会共识、技术驱动和AT现实》一文,有增改,若想阅读全文,请前往尹生微信公号:尹生价值观。

附:2016年5月旧文《小米时代结束了,坏在不够偏执》

去年(2015年)初,尹生曾经写过一篇题为《2015:小米与反小米者的决战之年》,在那篇文章中,我暗示小米必须在这一年中证明其生态模式的有效性――必须从硬件以外赚到足够收入,以补贴愈来愈惨烈的价格战,甚至在硬件免费的情况下也能运营下去。

而小米的对手――我当时认为主要对手之一是华为――则必须在销量进而是产业链控制上远远超过小米,封杀小米向生态盈利模式切换的可能性。我当时做出这样的判断,依据是中国和全球手机市场已经接近饱和,但小米的规模也正接近达到依靠内容和服务就可以相当程度补贴价格战的程度――这是从硬件盈利模式向内容服务盈利模式切换的前提。

在写完这篇文章大约5个月后,我回到了我的家乡,一个典型的四线城市,我在那里发现的事实暗示,胜负的天枰可能正倒向反小米者们――我的那些在2014年还充满热烈期待的、试图通过我搞到一个小米F码(拥有该码买小米手机不用等候)的亲戚朋友们,几乎再也没有提起过小米,他们的口中讨论更多的是苹果、华为、OPPO这些品牌。

说实话,他们的消费倾向让我吃惊不小。我听得最多的是,“现在没有2000以上(的手机),都不好意思拿出手”,而很不幸在他们的印象中,小米已经伴随着红米的铺天盖地,被牢牢钉在了廉价机(在一些中国用户眼中,这个词有时会与低品质相伴随)行列。

小米的预期管理游戏:循环推高的销量、估值和传播议程主导力

现在,战争的结果已经相当明了――曾经的神话创造者被新的竞争者所替代――在IDC发布的去年第四季度中国手机出货量排行中,华为取代了小米位列第一,而小米的份额则掉在了华为和苹果之后。尽管2015全年小米在中国仍然是第一,但在全球的份额仅位列第五,在中国厂商中排在华为和联想之后。

而在今年第一季度,小米在全球的排名已经被挤出了前五,而在进入前五的三家中国公司中,除了华为外,其他两家是过去几乎没有被小米列为对手的OPPO和VIVO。这两家公司的特点是,它们主要的精力都在2000元以上的中端细分市场。

比出货量份额下降更糟糕的是,小米作为一种风潮的结束。表现在它对传播议程主导能力的下降,而过去这是它整个商业模式中最重要的动力之一(饥饿营销是其极致表现):“小米”的百度搜索指数在2012年下半年至2014年底,出现了7次在25万以上的高峰,其中5次在30万以上,而2015年以来只有两次出现在25万以上(30万以下)。

支撑小米神话的另一大动力――资本市场的高度认可――从去年下半年以来,也面临急转直下的形势。据一些外媒报道,投资机构们已经考虑下调小米的估值,认为其2014年时450亿美元的估值相对目前的经营处境存在高估。

小米公司的估值从2010年开始到2014年,每年都成倍上涨――2010年为2.5亿美元,2011年10亿美元,2012年40亿美元,2013年100亿美元,2014年450亿美元。不管真实的估值是多少,每年蹿升的估值,以及高速增长的出货量,不停为生态中的所有成员(供应商、开发者、用户、资本、员工、、媒体等)注入,这些又反过来推高其估值、销量和生态影响力。

但就像不存在永动机一样,也不存在永远不要求兑现的预期。当人们面对小米让人暂时失去理性的漂亮数字时,总是会忽略小米神话背后的环境因素――毫无疑问,中国世界第一的手机制造能力,以及谷歌在应用商店层面的培育,为小米模式的快速崛起提供了条件,而这些是所有公司都能分享的,同时中国智能手机的雪崩式增长(几乎与小米的诞生同步,2012年增长135%,2013年增长50%,2014年增长31%),又为其提供了动力。

但进入2015年,增长的发动力突然熄火,全年中国手机出货量仅增长了2.5%,远低于全球10%的增长率,而不幸的是,小米的销量过于依赖中国市场,不像华为那样全球化程度较高。但仅这点仍不足以让小米神话破灭,同样立足中国市场的OPPO和VIVO的成功证明了这点。

小米的三大失误:市场切换不成功,错失产业链布局良机,以及不够偏执

失误一:用户从发烧友群体向大众群体切换时,过于依赖价格一种竞争维度,忽视了品质和个性化维度

早在2012年,尹曾经在福布斯中文网撰文《40亿美元估值的疯狂:小米可能步凡客后尘》,在该文中我曾提到小米必须面临的一个战略切换,即从早期的发烧友市场向大众市场切换:

到目前为止,它主要的用户都是那些技术发烧友,对他们而言,小米的最大优势,就是它不是苹果,以及它提供的让它们参与到小米进化过程中的机会,即便小米的产品和服务有点瑕疵,他们也有较高的容忍度。但要达到1亿部的销量,小米必须争取更多的对技术没有任何兴趣、只对价格、品牌和性价比感兴趣的大众用户,而他们可是眼里揉不得半点沙子的。

很不幸,小米取了更为简单的方式来完成这种切换――直接瞄准1000元以下市场的红米。在市场处于高速增长期,用户还是以首次从功能机向智能机切换为主时,这种模式还来了虚的繁荣――降低了用户使用的门槛,教育了市场。

但当市场倾向于饱和时,用户从首次使用智能机为主转向智能手机换机者群体,他们开始寻找更能符合或彰显自己个性的产品,或者仅仅换一部更加可靠、品质更好的产品,至少是他们认为的可靠好产品(尽管价格也更高,而这时他们已经尝到智能手机的好处,不确定性的降低使他们愿意投入更多的钱),而此时红米在烙在他们心中的印象也使小米的整体品牌受到连累。

失误二:没能及时在产业链布局和提高产业链影响力方面有所作为

雷军可能是中国互联网创业者中,第一个从一开始就有产业链经营意识的人,这帮助他开启了一段轰轰烈烈的创业之旅,也启发了更多的创业者。但当一家公司的销量从几十万乃至几百万,增加到几千万甚至几亿时,其在产业链的角色也从一个拾遗补缺者,转变为产业链的重要变量,这一变化会从根本上改变竞争。

尽管中国拥有全球最丰富的手机制造产能,但整个产业链的一些关键零部件和整机的产量在一定时期是相对有限的,最终对这些零部件和整机的产能的掌控能力,就会转变为对参与竞争者的交货周期、***率、用户满意度、生产成本等的制约或影响。

华为正是借助了其自身的关键零部件布局,以及在设备行业积累的全球产业链影响能力,在竞争中后来居上的――但华为十几年在设备领域的耕耘也不容忽视,它帮助华为建立了支撑一个关键零部件业务的自身规模,以及华为作为中国制造的标签这一品牌价值。

而作为创业新星、没有太多华为这样的的小米,将更多的精力和用在了手机的周边产业,比如智能硬件等。但问题是,当小米手机的行业地位不再时,这些周边产业也会变成无根之木,那时的小米最多作为一个投资者从中分享部分收益。

失误三:不够偏执,未能将“硬件免费+应用服务收费”的模式做到极致

在雷军最初为小米设计的商业模式中,包括手机、应用与服务、MIUI这三环,最理想的情况是,硬件免费,通过应用和服务盈利。但要实现这种理想模式,就必须有足够的应用与服务,特别那些即便离开小米手机和MIUI仍能够运转的应用和服务,这样它的规模就可以超越手机用户数量的范围,提供某种战略上的确定性。

在这方面,小米甚至不如乐视极致,后者通过硬件定价权的牢牢掌握和贯彻――它甚至已经开始尝试取硬件免费+内容收费的模式――成为互联网电视领域最主要的力量之一,乐视之所以能够做到这点,与其在领域建立的地位密切相关,为内容付费正在成为用户可以接受的行为之一。

对小米而言,仅仅是基于对屏幕的掌握而作为一个应用分发商的存在,无法帮助它建立起可持续的和稳定的商业模式。一则这个领域竞争激烈,充满不确定性,再则安卓的系统不像苹果,它是开放的,而且以免费为主,这让它无法建立起苹果那样的应用和服务独特性(即便苹果,这种独特性也在下降)。

作为互联网公司的小米真正需要的,是像乐视那样的拥有一定行业优势地位的用户付费业务,以便当它向用户免费提供硬件时,可以有足够的收费业务来弥补其成本,或者反过来,通过内容本身的吸引力,来提高其硬件的吸引力。

只有这时,它才能沿着红米打开的缺口,继续向下,直到免费,以便牢牢掌握定价权――现在,它面对的是产品价格优势的丧失和品牌定位下移的双重压力。目前不知道小米能否整合雷军系的,最终实现“硬件免费+内容服务收费”的模式――在已有的手机厂商中,它是最接近拥有这种模式所需的基因和条件的。

小米的未来:手机公司?硬件公司?电商公司?互联网公司??

2013年,我还在福布斯时,曾经访过雷军,并将其作为封面人物(参见《雷军:通往百亿美元》),当被我问到小米是一家什么公司时,他回答道:

“我知道关于小米是哪一类的公司一直有很多争论,今天这个问题我们已经不纠结了。我们既是硬件公司,也是电子商务公司,也是移动互联网公司,没关系,我们是全新模式,很难归类是哪类公司。”

但今天看来,无论希望成为什么公司,小米最现实、也最可能的选择,仍然是首先成为一家持续成功的手机公司或硬件公司,就像尹生在2014年的文章《估值小米(一):它仍然是家手机公司》一文中已经详述的――有兴趣的读者可以去百度或其他搜索框中输入相关标题搜到,正是在那篇和随后的几篇中,尹生认为小米的估值最多只有200亿美元,这一判断今天已经得到验证――其中最核心的观点是:

拨开所有的包装,小米本质上和三星、联想、诺基亚没有区别――它首先是家手机公司,因此必须首先作为一家手机公司生存下来。

在一段时间以后,想象力开始让位于残酷的现实,小米未必就能轻易取得三星和联想(作为一家多元信息产品提供商)到目前已经取得的成绩,和诺基亚曾经获得的成就――在电子消费领域,几乎还没有一家公司仅仅凭借各种诱人的故事和创新的营销手段,就能让用户长期驻留脚步,无论如何,你首先必须是一家性价比优秀的产品公司。

现在,是做出选择,并奋力一搏的时候了:继续坚持通过商业模式创新(硬件免费+内容和服务收费),守住中国乃至全球最主要的手机/硬件公司的地位――这是小米商业模式的基石――在这方面,小米仍然最有机会,或者干脆成为一家电商。

否则最糟糕的情况,可能是像曾经的凡客那样在纠结中错失良机――后者主要是在品牌与电商两种模式之间犹豫,最终既无法像一家电商那样完全以规模增长为中心,又因为追求量的增长而拉低了品牌,丧失了好不容易建立的品牌个性。

尹生价值观,只聊与互联网有关的、正在创造或毁灭价值的方法和趋势。本人系百度百家号签约作者。你也可以前往雪球查看尹生的专栏文章,或者加微信号jiazhixian1与尹生一对一交流(添加时注明真实姓名/行业/公司)。申明:观点仅供参考,不作为投资决策依据。

对于当代很多人来说,手机成了“不离身”的物件之一,而互联网时代,也让各大手机厂商“百花齐放”,除了美国苹果、韩国三星外,中国有不少代表国产实力的手机品牌已经走出国门,比如华为、小米、OPPO和VIVO。

从国民接受度来看,华为无疑是王者,要说到性价比,多数人都会选择小米,如果是追求 时尚 潮流的年轻人,有着“蓝绿厂”之称的OPPO和VIVO最受到欢迎,依靠着老百姓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的提高,国产手机的销量一片大好。

为了增强市场竞争力,许多手机品牌纷纷“大促”,价格直降几百元;在各种各样的优惠力度中,还有一个手机品牌,也用“价格战”吸引着消费者,那就是魅族。

MP3起家的魅族

说起魅族手机,大家一定不陌生,不过你知道吗,魅族最开始研发的产品并不是手机。2002年,黄章担任合资企业爱琴的总经理,因为有着对市场超乎寻常的天赋,黄章很快带领爱琴从VCD公司转型为生产销售MP3的公司;为爱琴创造了可观利益后,因为和公司高层的运营理念相悖,黄章选择离开。

之后,黄章着手成立自己的MP3品牌,为其取名“魅族”,魅族MP3面世以后,很快在当时的MP3市场引起巨大反响,甚至一度成为MP3的龙头企业,但是好景不长,到了2006年,MP3逐渐落后,而国产手机在这个时候崛起,黄章毅然“放弃”MP3行业,转而向手机市场“进军”。

被微软收藏的手机

2007年,黄章带领团队进行手机研发,2年后,获得了工信部下发的入网许可证后,魅族在2009年2月18日,推出了一度“封神”的魅族M8。

魅族M8推出2个月后,就带来了超过10万部的手机销量;发展到同年4月,M8就已经成为当年智能手机的领军地位,是国内首台智能手机,值得一提的是,因为搭载的是微软的系统,还成为微软总部中永久收藏的手机。2011年的新款M9,宣告魅族从微软系统转投安卓阵营,是当年较为成功也较受欢迎的安卓手机。

发展到2012年,魅族已经因为“M”系列奠定了自己在手机市场的地位,2012年上半年,魅族的产值超过10亿元,而距离魅族进入手机市场,仅有5年;不仅在香港开设了第一家魅族专卖店,内地的连锁店更是多达2000家,2014年,魅族市值高达200亿元。

一年发布14款新机,无力回天

但是,手机市场的竞争向来激烈,在后起之秀的追赶,魅族渐渐落了下风,虽然因为先前的优秀成绩,魅族仍然有一批“铁粉”,但是魅族却错误的选择“以量取胜”的战略,2016年,魅族“一口气”发布了14款新手机。

可惜的是,魅族没有严格把控每部手机的质量,而且在小米、红米主打“性价比”的时候,魅族仍然是“高价低配”,因为种种负面因素,导致魅族的消费者越来越少。根据IDC的数据显示,2018年,魅族全年销量仅有405万,市占比不到1%,而同期的华为荣耀、OPPO、VIVO销量都在五千万台以上。

另外,魅族成立于2014年的子品牌魅蓝成绩也不如人意,根据CouterPoint发布的2019年二季度手机销量,魅蓝的出货量仅有80万,到了2021年,各大手机销售榜单再不见魅蓝的身影。

然而就在2021年11月5日,魅蓝官方宣布,将会在近段时间内推出一款新手机,从目前透露的讯息来看,“好用不贵”的魅蓝价位或许在1500元以下,同时魅蓝高调表示,新手机的销售目标定位在“5000万+”,此次魅蓝的“回归”能不能给魅族带来一线生机,重新“杀回”手机性价比的市场,我们还不得而知。

2021年的“双十一”中,魅族在某平台上的实时月销量1000+,对比起其他厂商的热门手机,这个差距仍然比较大。如果是你,你会选择购买魅族的新手机吗?欢迎留下你的想法。